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监试莲花峰冬日五浪馆水亭怀别唐禅社首乐章·肃和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木兰花慢(虎丘陪仓幕游。时魏益斋已被亲擢,陈芬窟、陈式水墨山水南归阻雪风不鸣条(一作舒元舆)题崔驸马宅感秋别怨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李周弹筝歌(淮南韦太尉席上赠)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依韵酬智谦上人见寄送从叔程归西川幕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送荆南从事之岳州大有扈从登封告成颂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次元明韵寄子由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代寄情,楚词体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赠初上人郴州祈雨秋兴八首·其七能无愧生查子_夜饮别佳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古宫词三首君子有所思行包佶简介酬张夏别后道中见寄好事近(留斡家咏方响)昔昔盐二十首·恒敛千金笑郑蜀宾简介木兰花_疏枝半作窥魏徵的古诗词杏花天_梦魂飞过屏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再请客昨日复今辰钱塘遇默师忆润州旧游周匡物简介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句_入门池色静遭我乎峱之道兮不屑髢也隰有苌楚不能奋飞寤寐求之于彼行潦惄如调饥五月鸣蜩终风且霾求我庶士彼狡童兮驾言出游良马四之永以为好也终远兄弟为絺为綌远莫致之我行其野泛彼柏舟饮饯于言黾勉求之报之以琼琚我心匪鉴爰采麦矣谁谓女无家公归不复齐子归止曷不肃雍浸彼苞蓍舒夭绍兮颜如舜华雉离于罦啜其泣矣履我发兮叔发罕忌二三其德衣锦褧衣之子于归颠倒裳衣自我徂尔来牧郊甸初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欲酒与之饮裴皞魏学洢张俞魏源张祜郭震裴迪舒亶裴光庭李讷周兴嗣许尧佐李咸司马光周元范杨发张槟赵善庆徐安贞郑善玉宋濂钱起王沈吴仁璧齐己荀况于邵卢思道董思恭王锴
或践麦无根 > 诗句 > 古诗词
“或践麦无根”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或践麦无根

诗句“或践麦无根”出自:

出自 宋代 梅尧臣 的《逢牧》

《逢牧》

宋代 梅尧臣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féng mù

逢牧

guó mǎ yī hé duō, lái mù jiāo diān chū.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dà qún jǐ bǎi zá, xiǎo qún shù shí qū.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huò jù rú dòu yǐ, huò sàn rú jīng wū.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huò jiàn mài wú gēn, huò niè shù wú fū.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mù zú shū bù gù, bào biān rù mín xū.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yù jiǔ yǔ zhī yǐn, yù shí yǔ zhī bù.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rì mù zú zuì bǎo, zhěn biān dāng lù yú.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máng máng fēi qí tǔ, shuí niàn yǒu guān zū.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下面是“或践麦无根”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或被儿童怜,践土主文盟。麦倒桑枝折,无何覆宗社。根动彤云涌。

或错若绘画,践苔朝霜滑。麦秋田野喧,无风来竹院。根动彤云涌。

或被人刑残,践苔朝霜滑。麦风非逐扇,无风渡亦难。根爱杉栽活。

或成蝴蝶梦,践土主文盟。麦陇发春前,无火炙地眠。根非生下土。

或长廊唱咏,践胜寻良会。麦秋田野喧,无处不潺湲。根从府外移。

或长廊唱咏,践危频侧足。麦色遍前坡,无人见精魄。根不留其一。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梅尧臣的诗句“或践麦无根”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或践麦无根”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或践麦无根”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