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赵令峙的古诗词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送魏八皇皇者华商於新开路菩萨蛮(十月十三日,宝应宰招饮,弟子常盼酒所指屏间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洗然弟竹亭丹青引赠曹霸将军【黄钟】醉花阴北八声甘州(送□制参分司□□,兼摄守漕)蓦山溪(谯园饮酒为守令作)临江仙(张邛州题夔生日)十离诗·笔离手相思曲(一作长相思)史馆候别蒋拾遗不遇送韩孝廉侍从赴举浪淘沙(即事)送集贤学士伊阙史少府放归江东觐省(一作陶翰诗)赠歌者二首戏瞻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南山·钝碧顽青几万秋小毖自萧关望临洮宿长安县后斋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送崔主簿赴沧州读《陆放翁集》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朝中措_暮山环翠绕古蛾眉怨韩公叔有齐魏句_势如连璧友送薛邽二首春日上方即事蝶恋花_天淡云闲晴施而无求,求之无功石首山秋日送僧志幽归山寺(一作马戴诗)句_扫石云随帚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臣字寄澧州张舍人笛积雨辋川庄作(一作秋归辋川庄作)过西堡塞北满庭芳(寿富枢密)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寻华阳隐者少年游_如今田野谩抱衾与裯在河之洲心之忧矣献豜于公黻衣绣裳窈窕淑女野有死鹿我有嘉宾与子偕行无折我树桑今夕何夕其实七兮钟鼓乐之将仲子兮雄雉于飞所谓伊人泉源在左挑兮达兮在浚之郊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施于中林彼其之子采蘩祁祁伐柯伐柯采采芣苢日月其除雄狐绥绥有鸣仓庚实劳我心不遑将母于以采蘩送我乎淇之上矣叔兮伯兮至于暴矣四骊济济蔹蔓于野隰有荷华人涉卬否东方未晞彼君子兮忘我实多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罗邺罗隐杜耒张聿哀长吉王易简魏元忠张元干真氏徐氏包佶僧皎然朱彬李之仪陆淞张问陶薛据王睿邵元长丁谓刘湾丁棱刘熊渠洪亮吉陈东吴少微谢偃岳伯川窦参崔澹
与子同仇 > 诗句 > 古诗词
“与子同仇”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与子同仇

诗句“与子同仇”出自:

《秦风》

先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分类: 诗经赞美爱国

《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翻译及注释

翻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佚名 古诗·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qín fēng

秦风

qǐ yuē wú yī? yǔ zi tóng páo.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wáng yú xīng shī, xiū wǒ gē m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yǔ zi tóng chóu!

与子同仇!

qǐ yuē wú yī? yǔ zi tóng zé.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wáng yú xīng shī, xiū wǒ máo jǐ.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yǔ zi xié zuò!

与子偕作!

qǐ yuē wú yī? yǔ zi tóng shang.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wáng yú xīng shī, xiū wǒ jiǎ bī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yǔ zi xié xíng!

与子偕行!

《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下面是“与子同仇”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与道相亲益,子骥思远蹠。同悲阮籍途,仇中有管氏。

与道恭同召,子孙不振耀。同尘即道心,仇中有管氏。

与此曲池连,子先呼其巅。同尘即道心,仇头恣髡鬝。

与春为别近,子酌我复饮。同病亦同忧,仇头恣髡鬝。

与宝不相坠,子产昔田畴。同病又同声,仇中有管氏。

与宝不相坠,子本频蕃息。同尘即道心,仇中有管氏。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佚名的诗句“与子同仇”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与子同仇”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与子同仇”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