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一首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别韦郎中喻凫的古诗词凤仙花题茅山华阳洞送李儋浣溪沙(再用韵)送李侍御入蕃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满江红(和刘仓咏雪)鸂鶒_流品是鸳鸯归睦州中路寄侯郎中游贵侯城南林墅送韦校书佐灵州幕元淮的古诗词西江月(番禺赵立之郡王席上)谒金门_烟墅暝。隔沁园春(三和)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杜仁杰简介骄羚无功,忏悔天罪谢人惠药留客住(林钟商)赴苏州酬别乐天题故李秀才居(一作伤李秀才)念离群(沁园春)张升的古诗词题崔山人草堂谋篇第十晦日置酒林亭赠陈处士洛阳吟(时大驾在蜀,巢寇未平,洛中寓居作七言)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听山鹧鸪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_汉帝抚戎臣【南吕】四块玉_述怀冠世才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郭家溪亭文政解第三十九句_扫石云随帚自讽_世路升沉合浣溪沙(迎春日作)寿夭刚柔第五酬田卿书斋即事见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南歌子_雨洗溪光净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一作晓发鄞江寄崔寿韩)减字木兰花(赠棋妓)子之昌兮食野之芩召伯所茇十月涤场公曰左之谑浪笑敖父母何食于以湘之乐子之无室有女怀春今者不乐曷其有常明星煌煌仲可怀也墓门有棘维莠骄骄可以乐饥曷又极止采采芣苢人之为言忘我实多女子有行亦各有行趯趯阜螽我徂东山薄言有之苟亦无然风雨凄凄如三岁兮迁于乔木葭菼揭揭鲁道有荡佼人燎兮在我室兮之子于归言采其桑差池其羽蔹蔓于域江之永矣彼君子兮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靴冯唐垂老郎潜后李白风流罢直余解组同归荣故国剖符仍得奉安舆家声未替三公旧葬客应倾数郡车德映闺门人莫见埋文子细列幽墟陈偕柳中庸卢藏用朱彝尊向子湮包恢晁公武武三思陈子良李文蔚鲍君徽冯著宋方壶王褒仲子陵赵冬曦吴兢褚生邵康节纪君祥谢眺邓剡姜夔薛稷于伯渊李馀解缙卢延让于立苏辙
剖符仍得奉安舆 > 诗句 > 古诗词
“剖符仍得奉安舆”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剖符仍得奉安舆

诗句“剖符仍得奉安舆”出自:

出自 宋代 苏辙 的《章氏郡君挽词〈子厚母·〉》

《章氏郡君挽词〈子厚母·〉》

宋代 苏辙

冯唐垂老郎潜后,李白风流罢直余。

解组同归荣故国,剖符仍得奉安舆

家声未替三公旧,葬客应倾数郡车。

德映闺门人莫见,埋文子细列幽墟。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zhāng shì jùn jūn wǎn cí zi hòu mǔ

章氏郡君挽词〈子厚母·〉

féng táng chuí lǎo láng qián hòu, lǐ bái fēng liú bà zhí yú.

冯唐垂老郎潜后,李白风流罢直余。

jiě zǔ tóng guī róng gù guó, pōu fú réng dé fèng ān yú.

解组同归荣故国,剖符仍得奉安舆。

jiā shēng wèi tì sān gōng jiù, zàng kè yīng qīng shù jùn chē.

家声未替三公旧,葬客应倾数郡车。

dé yìng guī mén rén mò jiàn, mái wén zǐ xì liè yōu xū.

德映闺门人莫见,埋文子细列幽墟。

下面是“剖符仍得奉安舆”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剖竹守穷渚,符守忽离居。仍传后代疑,得不自弃之。奉敕追三樵,安步陟山椒。舆台亦朱紫。

剖之尽蠹虫,符节分忧重。仍愁系舟处,得见不可入。奉敕追三樵,安民即是道。舆台亦朱紫。

剖符括苍里,符札灵砂字。仍传晏子裘,得钱便饮酒。奉命如煎熬,安步陟山椒。舆驾还京邑。

剖竹授新官,符彩高酋酋。仍愁浩淼程,得作白头翁。奉君清暑殿,安能长强健。舆辂染腥膻。

剖符来蜀道,符彩功难补。仍嗔问升斗,得见旧交游。奉此玩好端,安得从所愿。舆台亦朱紫。

剖竹赤城边,符节我所持。仍摈华阳君,得之烟山春。奉答恩地恩,安闲一境人。舆因仲举题。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苏辙的诗句“剖符仍得奉安舆”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剖符仍得奉安舆”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剖符仍得奉安舆”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