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最新更新
百家思想 历史文化»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2-17 9:00:22

本文讲解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1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这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经济建设中重要逻辑关系的准确把握。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一次突破性正式表达。它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刻画了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逻辑中的辩证逻辑关系,是改革开放和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与发展,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无关论”、“不相容论”等观点开始流行,人们的思想认识开始出现混乱。这引起了习近平同志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广泛阅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作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着作的基础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提示,对此形成了如下认识:

首先,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适合中国的制度,是能够解放生产力的制度。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虽然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但都不改“社会主义”这一本质。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注:习近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内部文稿》1998年第11期。)这就是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来中国的真正繁荣与富强。

进入新旧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盛行,摆正“社会主义”的位置、纠正经济自由主义倾向开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指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那种一遇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就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上找‘岔子’的做法,是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注: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可见,主观地建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的,将当时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不善等现象,上升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是经济自由主义不能正确地理解经济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表现,是不能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于经济问题合理作用的表现,是主观地割裂政治(政府)与经济(市场)之间唯物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思维。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优化了政治资源的配置,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和巩固,经济政治化的特征和运动趋势也更加显着。”(注:同上。)其次,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言,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政府(政治),都是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和目的的手段,彼此不能相互取代,而要相得益彰,取长补短,交相呼应。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93。)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作为方法的“市场”不会改变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对此,习近平认为,资本主义对经济规律揭示出来的合理因素,可以被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所运用,“商品经济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更是如此。”(注: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都不应该脱离商品经济这一形式,其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优越性,能够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它自身存在着的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等局限性,还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与政治(政府)的统一”的科学内涵,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在市场刚建立还没有真正地形成独立的主体力量、地位和普遍认可的影响下,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需要的结构化手段,是“纠正和防止新旧体制‘劣势组合’的偏向,使得新旧两种体制的转轨得以顺利实现”(注:习近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内部文稿》1998年第11期。)的客观必然选择。

最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这一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对市场经济的肯定不是来自于主观的想象,而是来自于政治与经济辩证逻辑结合的自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充分挖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辩证批判的重要成果,是相对独立地理解经济过程后在政治层面上进行辩证反思的科学规划。习近平认为,“只要市场是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管理体制在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理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同样都是适用的。”(注: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7期。)这意味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调节、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建设主体没有从自主走向自觉、市场体系的规律和建设还没有真正地展开和呈现、经济发展还不能真正地变成为自觉主动活动的背景下,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还刚刚开始的基本国情,是这一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逻辑关系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11页,外文出版社,2014。)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重大决断,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必然过程,是在“发展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实际上,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在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建设中对市场作用有全新定位。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割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而是新形势下,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做出的新谋划。实际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加以辅助,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最后到当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都是我们党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历史性表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新时期,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第二,“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有机统一、彼此联系的。一方面,不能将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过度放大或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而否定或抛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片面、孤立地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都将有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或失序。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完备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都密切相关。一方面,只有“看得见的手”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才能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才能真正激发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坚持和贯彻问题导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当下,市场体系的发展还是不健全和不成熟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仍然受到诸多制约,市场活力受到束缚。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将阻碍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因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问题导向所在,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立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规则,保证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活力;加强市场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力与能力,切实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第四,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18页,外文出版社,2014。),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内在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30余年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奋力推进改革开放,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并不断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实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我们党坚持立足全局眼光,开展有效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注:同上书,第88页。)统筹和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实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而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突破。只有这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够真正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驾驭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五,“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注:同上书,第117—118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发展放任不管。习近平同志在强调理顺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时提醒道:不能出现“惰政”现象,要“有为”。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政府需要对“该管的事”和“该放的权”加以厘清,进而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要知道,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政府应当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认真分析、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开展有效的政府治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市场真正有效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的来说,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科学地认识并贯彻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实践命题,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问题上,则“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18页,外文出版社,2014。)

更多有关“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的文章请阅读 » 《百家思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