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最新更新
三国谋略 历史文化»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3-8 23:54:07

本文讲解《洞若观火》三国谋略智慧大全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洞若观火》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率军包围了成都,刘璋部属蜀郡太守许靖想越城投降,后因被发觉,没能成功。刘璋因考虑到益州危亡,近在旦夕,所以不予追究,没有杀他。刘璋投降之后,刘备因此看不起许靖,不予叙用。法正对刘备的作法看得比别人都深一层,他向刘备指出:许靖属于那些徒有虚名而无其实的人,这种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目前处于创业之初,不可能挨家挨户去说明,许靖的虚名,传遍天下,如果对他不以礼相待,就会使天下不明白真相之人以为刘备轻视贤才,这对于吸引人才去共建大业是十分不利的。法正建议刘备敬重许靖,以便向天下之人宣传自己敬贤重才的态度。对这一重大建议,刘备是采纳了的。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收降张鲁,据有汉中。汉中为益州北部的天然屏障,而曹操平定汉中之后,不乘胜攻入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自己立即回师,法正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判断曹操的行动异常,认为他仓促北还,并非智谋不及,力量不足,肯定是存有内患才迫使他这样做。留守汉中的曹军将领夏侯渊、张郃,其才干谋略比不上刘备的将帅,若发兵讨伐,一定会取得成功。法正还进一步设计了夺取汉中之后的韬略:发展农业生产,屯积粮食,静观对方矛盾,寻找可乘之机,条件一旦具备,出兵攻击,上可以消灭敌人,尊崇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拓宽疆土;下可以固守险要地形,为打持久战奠定基础。

刘备十分欣赏法正的韬略,随即挥师北上,进入汉中,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刘备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白马城)南渡沔水(即今汉水)沿着山势,向前推进。在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扎下营寨。当夏侯渊率军来争夺时,法正把握战机,建议出击,刘备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向夏侯渊军冲去,夏军被击溃,夏侯渊等人阵亡,汉中这一重要战略地,终于控制在刘备手中。曹操在西征乌丸时了解到战况,得悉法正的用兵韬略,伤感中不无钦佩地讲,刘备本人不可能有这样的高超韬略,背后一定有人指点,实际上,曹操的许多制胜韬略也是别人所教,刘备作为霸王之主,善于采用正确的韬略,也正是其具有才智的反映,曹操的议论,正好反映了曹操本人的耻恨心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 (公元220年) 法正因病去世。

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正是有了法正辅助,刘备才势力大盛,割据一方。对于法正的死,刘备痛心疾首。

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也很高,赞叹法正的智慧和韬略。刘备称帝之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恨。大臣们都来劝阻,但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 (公元222年) 刘备军队大败,后退守白帝城。诸葛亮叹息说,法正如果健在,就一定能够制止刘备,决不会使他向东进军,即便东征,也一定不至于遭到如今这样的惨败。

更多有关“《洞若观火》三国谋略智慧大全”的文章请阅读 » 《三国谋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