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春草碧色_细草含愁碧送徐大夫赴广州第三十四章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网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兰陵王_卷珠箔。朝郡中冬夜闻蛩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雨后宿刘司马池上洪皓的古诗词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行香子(冬思)湖上对酒行长寿寺粲公院新甃井金凤钩(同前)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严谟也)上崔相公过不疑上人院寄赠含曦上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寄题商洛王隐居兰二首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萼岭四望晚归早出满江红(陈玉局生朝)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韩傀相韩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和令狐补阙春日独游西街赠僧云栖_麈尾与筇枝朝中措_闲愁无奈指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王居士酬漳州张九使君石柜阁别锦儿(及第后出京,别锦儿与蜀妓)哭陈庾乐府诗集简介咏影李虞仲简介蝶恋花(客有燕语莺啼人乍远之句,用为首句)咏史诗·武陵溪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_素姬初宴瑶车遥遥篇六叹(本六首,今存三首)晦日益州北池陪宴杂曲歌辞·王孙游维莠桀桀胡不遄死宜其家室求之不得终风且暴惠而好我今女下民有兔爰爰其旧如之何岂曰无衣室家不足施于中逵维予与女赫如渥赭爱而不见淑人君子于嗟麟兮君子陶陶亦流于淇苟亦无与射则贯兮亦泛其流春日载阳薄言有之心之忧矣于以用之载飞载止苟亦无信神之听之有洸有溃维此针虎以写我忧蘧篨不鲜咥其笑矣妇叹于室彼汾一方适我愿兮入此室处陈馈八簋弗驰弗驱人犹乞酒钱徒劳望牛斗无计劚龙泉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夏完淳任华潘孟阳杨玉环刘兼诸葛亮杜正伦李子卿李华谈戭郎馀令尉迟汾王世贞李士元蔡京郑虔孟贯王诜洪亮吉戚继光恽寿平梅曾亮赵蕃韦承庆卢贞赵嘏杨凌祝允明豆卢回黄庭坚
世人皆欲杀 > 诗句 > 古诗词
“世人皆欲杀”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世人皆欲杀

诗句“世人皆欲杀”出自:

《不见》

唐代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不见》杜甫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不见》杜甫 赏析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杜甫 ”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杜甫 ”,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不见》杜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一说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bú jiàn

不见

bú jiàn lǐ shēng jiǔ, yáng kuáng zhēn kě āi.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shì rén jiē yù shā, wú yì dú lián cái.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mǐn jié shī qiān shǒu, piāo líng jiǔ yī bēi.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kuāng shān dú shū chù, tóu bái hǎo guī lái.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下面是“世人皆欲杀”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世变无遗风,人觅写应争。皆非十上徒,欲钓吞舟鱼。杀?font color=red>杀呓?br/> 世道有翻覆,人吹彩箫去。皆从二天落,欲别红炉火。杀尽金河卒。

世称谪仙俦,人才觉弟优。皆被日月驱,欲别尘中苦。杀敌黄云西。

世称法眼宗,人非井邑空。皆称羽林子,欲陈去留意。杀伐灾仿佛。

世道不相容,人归楚邑东。皆逢朝市间,欲到已经年。杀尽金河卒。

世道不相容,人怀拔擢功。皆从二天落,欲上先矍铄。杀伐灾仿佛。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世人皆欲杀”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世人皆欲杀”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世人皆欲杀”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