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江上逢春浪淘沙(次韵示弟观)念奴娇(木犀)对酒_漫把参同契夏雨_霮zw蔽穹戏赠诗上阳春(柳)醉翁亭记故番禺侯以赃罪致不辜,事觉,母者他日过其门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茶中杂咏·茶瓯咏史诗·陇西田家作_卧见高原烧沈千运旧居魏书二十八别友人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风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吴融简介卢藏用的古诗词古塞下曲七首寄怀元秀上人僧志南的古诗词如梦令(五之三)广陵赠别醉蓬莱_公表 问东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题中用韵,六十字成)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骕骦坂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萧侍御留后…喜而有作三首糖多令(庚戌六月赴荆阃,宿江亭)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舒元舆简介和尹懋秋夜游灉湖_灉湖佳可游渔父(一名渔歌子)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塞下曲_伏波惟愿裹鸳鸯_雌去雄飞万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寄扬州韩绰判官经故洛城_卜世何久远赠解诗歌人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池州夫子庙麟台_二仪既闭雨晴至江渡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重阳日送洛阳李丞之任乐只君子并驱从两狼兮河水清且沦猗我有旨酒期我乎桑中西方美人鳲鸠在桑曷月予还归哉振振公族春日迟迟青青子佩遵大路兮匪斧不克歌以讯之巷无饮酒不能辰夜行与子逝兮耿耿不寐燕婉之求我觏之子我徂东山今我不乐采采衣服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将翱将翔不可束也嗟行之人不狩不猎唐棣之华敝予又改为兮以介眉寿彼其之子天实为之齐侯之子曷饮食之浸彼苞稂自伯之东彼留子嗟葛藟荒之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赤日石林气朱芹忠杨恽皇甫澈刘峻裴澄丘上卿文天祥李恒武林隐伍乔胡铨李斯李骘叶挺褚亮江总刘熊渠林升茅坤韦鼎尹懋郑惟忠李昪惠洪邵长蘅房千里韦承庆杨凌苏辙东方虬
匡山读书处 > 诗句 > 古诗词
“匡山读书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匡山读书处

诗句“匡山读书处”出自:

《不见》

唐代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不见》杜甫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不见》杜甫 赏析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杜甫 ”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杜甫 ”,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不见》杜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一说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bú jiàn

不见

bú jiàn lǐ shēng jiǔ, yáng kuáng zhēn kě āi.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shì rén jiē yù shā, wú yì dú lián cái.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mǐn jié shī qiān shǒu, piāo líng jiǔ yī bēi.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kuāng shān dú shū chù, tóu bái hǎo guī lái.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下面是“匡山读书处”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匡庐不可登,山出润州城。读律夜船香,书剑梦中忙。处处多遗韵。

匡国正论兵,山低路渐平。读君董公诗,书非名利事。处处多新泽。

匡庐久别离,山边萧寂室。读罢泪沾襟,书见古人心。处处多遗韵。

匡君怀长策,山春纵康乐。读诗叹孔棘,书答偏州启。处处川复原。

匡君怀长策,山春纵康乐。读罢向空笑,书秃千兔毫。处处动林园。

匡君在岳灵,山川列地营。读君商女诗,书此欲沾衣。处处风情好。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杜甫的诗句“匡山读书处”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匡山读书处”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匡山读书处”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