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立春后言怀招汴州李匡衙推_闲斋夜击唾秋日经潼关感寓婺州宴上留别(一作婺州宴留上萧员外)贺筵占赠营妓有所思(一作宋之问诗)送从兄坤载菩萨蛮(夏景回文)吾庐记令狐楚简介定风波(暮春漫兴)叶燮简介满江红_太守风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护国的古诗词黄子陂上韩吏部高启的古诗词送僧游越羌村别宜春赴举奉酬韦苏州使君杂曲歌辞·大酺乐_车驾东来值太平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西溪子_金缕翠钿浮点绛唇_翠幄园林,鸣雁行_七月朔方雁定风波(双调)_素藕抽条未桃源忆故人(暮春)文韬·守国第八南浦(洞天)百字碑寂寞句_单于不向南酬吴七见寄燕攻齐齐破长门怨_丝声繁兮管立秋前一日览镜江上_长林何缭绕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上林春(韩相生日)洛中寒食二首醉蓬莱(乙酉寿蜀帅)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所昏即君从母女弟)陈端生的古诗词赠王山人_玉芝观里王居士减字木兰花(寄钦州刘叔冶史君)蝉_露涤清音远题汧湖二首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般涉调)蒲东寺怀古清平乐_山城桃李。颜如渥丹人而无止淑人君子俟我于著乎而胡取禾三百囷兮永矢弗过如山如河在前上处舒窈纠兮佼人懰兮今者不乐予所捋荼谓我何求上慎旃哉顷筐塈之取彼斧斨勿剪勿拜四牡騑騑其鸣喈喈周道倭迟母氏劬劳薄言袺之鹑之奔奔云胡不喜硕大且俨夙夜无寐彼其之子亦施于宇及尔偕老南有乔木日月其迈乃如之人兮于涧之中中谷有蓷其叶菁菁至于暴矣我生之后不可方思退食自公彼美孟姜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裴皞施惠颜萱徐彦伯王建李真徐锡麟姚揆颜令宾崔沔谭用之吕渭许天正包融李文蔚李嘉祐王损之许鼎李建勋王褒陈著郑世翼杨巨源陈东李翱王嫱卢照邻万齐融刘三复睢玄明
卢橘杨梅次第新 > 诗句 > 古诗词
“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卢橘杨梅次第新

诗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出自:

出自 宋代 苏轼 的《惠州一绝/食荔枝》

《惠州一绝/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 古诗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 古诗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 古诗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huì zhōu yī jué shí lì zhī

惠州一绝/食荔枝

luó fú shān xià sì shí chūn, lú jú yáng méi cì dì xīn.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rì dàn lì zhī sān bǎi kē, bù cí zhǎng zuò lǐng nán rén.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bù cí yī zuò: bù fáng

(不辞 一作:不妨)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苏轼的诗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卢橘杨梅次第新”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卢橘杨梅次第新”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