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勉道林谦光鸿蕴二侄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简简吟代谢玄晖新亭送范零陵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恨别二首愁倚阑_春犹浅,柳送客归襄阳旧居宿叶公棋阁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留题驿梁送李喻之处士洪州谒曹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谦虚受益,满盈招损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卧疾,答刘道士木兰花慢(赵鹤心问余近况,书以寄之)宴清都_暮雨消烦暑满庭芳(雪)绝句漫兴九首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为学茱萸诗见郭侍郎题壁云·千形万象竟还空天长寺上方别子西有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得浙西郝判官书未及报闻燕王移镇京口…田书记消息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闲斋卧病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二首送唐次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恋绣衾(赋蝶)卜算子(并涧顷种木芙蓉,九月旦盛开)和乐天烧药不成命酒独醉送武进韦明府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东阳罹乱后怀王慥使君五首王翰简介彻云涧王仲文简介过长林湖西酒家自黔中归新安遇物感兴因示子弟送惟良上人归润州重简王明府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_弄舟去曷来南塘水鄠县村居念奴娇_吴波浮动,韩非的古诗词赵天锡简介虽有兄弟既安且宁遭我乎峱之道兮仓庚于飞集于苞棘其虚其邪何用不臧逢此百忧心之忧矣溯游从之取妻如之何展矣君子昏以为期鳲鸠在桑三英粲兮其乐只且畏人之多言日居月诸赳赳武夫睍睆黄鸟倒之颠之沬之东矣中谷有蓷二之日凿冰冲冲可以缝裳投我以木桃羔羊之革趯趯阜螽河水清且涟猗汉之广矣矧伊人矣大车啍啍于嗟阔兮苟亦无信洵訏且乐念彼京师不可畏也亦既见止我思不远载驱薄薄拄杖穿林看笋长卧闻诸子到西湖鹄鹭翩翩众客俱纨扇藤鞋试轻駃只鸡斗酒助欢娱行歌久已饶渠辈睡美犹应属老夫春服既成沂可浴孔门世不乏迂儒酒经重九尚残卮周贺温庭皓喻凫高观国珠帘秀封孟绅司马迁郭钰刘桢关盼盼司马扎魏朴赵师侠张蠙朱景玄崔液陶拱江淹李康成杨敬述吴潜尹鹗孟简梅尧臣韦安石张南史杨汝士法振徐干张可久
行歌久已饶渠辈 > 诗句 > 古诗词
“行歌久已饶渠辈”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行歌久已饶渠辈

诗句“行歌久已饶渠辈”出自:

出自 宋代 苏辙 的《上巳日久病不出示儿侄二首》

《上巳日久病不出示儿侄二首》

宋代 苏辙

卧闻诸子到西湖,鹄鹭翩翩众客俱。

纨扇藤鞋试轻駃,只鸡斗酒助欢娱。

行歌久已饶渠辈,睡美犹应属老夫。

春服既成沂可浴,孔门世不乏迂儒。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shàng sì rì jiǔ bìng bù chū shì ér zhí èr shǒu

上巳日久病不出示儿侄二首

wò wén zhū zǐ dào xī hú, gǔ lù piān piān zhòng kè jù.

卧闻诸子到西湖,鹄鹭翩翩众客俱。

wán shàn téng xié shì qīng jué, zhī jī dǒu jiǔ zhù huān yú.

纨扇藤鞋试轻駃,只鸡斗酒助欢娱。

xíng gē jiǔ yǐ ráo qú bèi, shuì měi yóu yīng shǔ lǎo fū.

行歌久已饶渠辈,睡美犹应属老夫。

chūn fú jì chéng yí kě yù, kǒng mén shì bù fá yū rú.

春服既成沂可浴,孔门世不乏迂儒。

下面是“行歌久已饶渠辈”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行博城县丞,歌罢谢张翁。久悲乡路远,已惊玄发换。饶彼草木声,渠门火旆扬。

行悲泽畔吟,歌鸟或鸣琴。久别侵怀抱,已许尊前倒。饶君茜绶殷,渠命既不惜。

行不惹尘埃,歌声度鸟来。久别郊园改,已属群生泰。饶将解佩人,渠笑我在后。

行藏都未定,歌麟入夜听。久别或迁易,已悲根半死。饶君茜绶殷,渠浊村舂急。

行傍长江影,歌鼓川上亭。久别共题诗,已负青冥姿。饶你得仙人,渠笑我在后。

行爱观牛犊,歌竟乘流去。久别郊园改,已教青海外。饶醉鼻成齄,渠涨清湘大。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苏辙的诗句“行歌久已饶渠辈”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行歌久已饶渠辈”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行歌久已饶渠辈”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