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江神子(赋碧沼小庵)秋夜月(双调)登兴元城观烽火水龙吟(和中甫九日)项斯简介南阳道中作_东风雨洗顺补笔谈卷三风入松(与王彦常游会仙亭)读《阴符经》寄鹿门子题周瑜将军庙答王卿送别新秋病中枕上闻蝉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碧瓦卜算子(饮酒成病)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别徐明府三登乐_一品归来,送萧二雨后从陶郎中登庾楼吴起守信始闻秋风新岁赠梦得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送棋客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鹤鸣行路难_君不见山高出都门登乐游庙作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嵩山十志十首·洞元室奉酬侍御家兄东洛闲居夜晴观雪之什朝中措(劝酒)西江月_渺渺风吹月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和袭美醉中先起次韵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怅然高阁望,已掩东城关。春风偏送柳,夜景欲沉山。知经杭州宴桃源_帘幕疏疏风贺少师相公致政江城子_腻红匀脸衬檀唇地官司徒第二·叙官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因作双韵声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大石岭驿梅花(己卯十一月十三日)邻妇哭征夫令狐相公拜尚书后有喜从镇归朝之作刘郎中先和因以继之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雨雪其雱九月肃霜佩玉将将兄弟急难不知其期惠而好我今女下民维鹊有巢孑孑干旌叔兮伯兮来即我谋绸缪束薪不与我戍甫有子七人岂无居人不如友生忘我实多苟亦无从女曰观乎鲁道有荡舞则选兮美孟弋矣于涧之中暵其乾矣中心有违中冓之言乱我心曲唐棣之华大夫跋涉狼跋其胡彼其之子伊余来塈彼汾一方振振君子中冓之言子有廷内伯兮朅兮齿如瓠犀室人交徧摧我今也每食不饱一壑暮声何怨望数峰秋势自颠狂由来四皓须神伏大抵秦皇谩气强欲学鸡鸣试关吏太平时节懒思量太平天子念蒲东又委星郎养育功昨日隼旟辞阙下今朝珠履在河中陈偕朱庆馀李赞华赵禹圭干宝李元嘉崔善为郑璧赵宗儒李子卿杨景贤崔知贤晁错元季川李吉甫武元衡王褒张碧宋若宪刘言史刘乙尚颜蒋贻恭祝钦明陈琳祖咏崔澹孙鲂金农王贞白
太平时节懒思量 > 诗句 > 古诗词
“太平时节懒思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太平时节懒思量

诗句“太平时节懒思量”出自:

《武牢关》

唐代 罗隐

楚人曾此限封疆,不见清阴六里长。

一壑暮声何怨望,数峰秋势自颠狂。

由来四皓须神伏,大抵秦皇谩气强。

欲学鸡鸣试关吏,太平时节懒思量

作者简介(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wǔ láo guān

武牢关

chǔ rén céng cǐ xiàn fēng jiāng, bú jiàn qīng yīn liù lǐ cháng.

楚人曾此限封疆,不见清阴六里长。

yī hè mù shēng hé yuàn wàng,

一壑暮声何怨望,

shù fēng qiū shì zì diān kuáng.

数峰秋势自颠狂。

yóu lái sì hào xū shén fú, dà dǐ qín huáng mán qì qiáng.

由来四皓须神伏,大抵秦皇谩气强。

yù xué jī míng shì guān lì, tài píng shí jié lǎn sī liang.

欲学鸡鸣试关吏,太平时节懒思量。

下面是“太平时节懒思量”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太白出东方,平陵通曙响。时爱绿萝闲,节使恒在边。懒寄入长安,思减祝融权。量力况不任。

太白收光芒,平生好疏旷。时爱绿萝闲,节使恒在边。懒桧推岚影,思同附骥蝇。量力何可支。

太白与我语,平明一封书。时辈推良友,节序免乡愁。懒从华发乱,思君安未安。量力况不任。

太白夜食昴,平生守直道。时辈何偏羡,节劲龙文现。懒结茱萸带,思飘云物外。量力置园林。

太白出东方,平身入石房。时辈想鹏举,节物感离居。懒从华发乱,思妇屏辉掩。量力况不任。

太半入黄泉,平分归笔端。时辈多得途,节苦名已富。懒乘丹凤子,思君安可及。量无趫勇士。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罗隐的诗句“太平时节懒思量”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太平时节懒思量”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太平时节懒思量”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