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自问自认:“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人剑门。”在他心目中,最具特征的诗人形象,就是这样骑着驴子远游。当然一定是瘦的诗人。
  
  马是高贵的坐骑,驴是低贱的坐骑。堂·吉诃德不管怎样,总得找匹瘦马。李贺初去河南府应试,也向有钱的本家,借到一匹“老且癯”的马。诗人而骑驴,除了李白华阴县,恐怕都潇洒不起来。
  
  第一个发现驴子和诗人的联系的,是唐代诗人郑棨。朋友问他有什么新作,他说在长安写不出,指着远处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这句话很有名,但很朦胧。现代有人解释,以为是说必须深入生活,不能关起门来写诗。很有道理。只是为什么不骑马,又不拣个好天气呢?
  
  驴子背与瘦的诗人,灞桥在长安东门外的官道上,桥边柳树很多,汉人唐人送行都送到这里,折柳赠别。大根以后骑驴经过的诗人多了,郑棨一说,大家认同。“灞桥风雪”便也成为风景,一个远离人群、走向孤独的意境。诗人常用,画家也喜欢画。
  
  唐代诗人写马,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两位驴背诗人。“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是杜甫的马。“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是李贺的马。都写得神骏非凡。跨上这样的马,去建功立业,曾是他们的向往。然而均极失意。杜甫由于李林甫忌才,成不了进士,“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四处奔走也无效。李贺由于谗言,也不得进士,“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从长安落寞而归。两位诗人均极瘦。
  
  陆游是宋代最善写马的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他的马是驰骋疆场的战马,却被调到后方,前线越来越远,官职越来越闲,驴背上的日子越来越多。“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想,同“野桥孤店跨驴行”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
  
  驴背诗人之所以瘦,主要不在穷,是先从气质上瘦起的。贾岛是个和尚,骑着驴子推敲:“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不想撞着京兆尹韩愈的仪仗,虽得这位骑马的胖的诗人赏识,听劝还了俗,去考进士,但是不会考取的。“郊寒岛瘦”,改变不了注定的命运。元稹原也是穷诗人,想必也骑过驴。但他聪明,进士难考,就考明经。同白居易一起,深入生活,采访民间疾苦,写诗向皇帝反映,得罪了人。白居易要名,不退,他怕丢官,就缩回来。贬了几次官,晓得天高地厚,就投靠宦官,打击直上。完全改色变节,也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直做到宰相。“元轻白俗”,也是定评。
  
  驴背上的瘦的诗人,并不缺生活,相反,他们的生活太多,所见所闻所受的折磨和播弄也太多了。他们需要的,倒是对生活的远离,也可以说,高于生活的看生活。杜甫终于走出滞留过久的长安,在漫远的孤独的漂泊中,写下他的更为丰富和壮丽的诗篇。李贺做了三年春礼郎,受不了那种臣妾之气,也跨上蹇驴,背着古破锦囊,回到家乡的昌谷山中。他的孤独更彻底。
  
  海外学者有把李贺同波特莱尔、济慈作比较的。看来外国诗人也多瘦,虽不骑驴。看雪莱的画像,又瘦又长的身影,简直就是李贺。拜伦同李贺一样,也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和高傲的性格。他的脱离上层社会,走出雾中的泰晤士桥,颇有点“灞桥风雪”味儿。忧郁而孤独,在气质上他更接近李贺。(徐一清)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