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里王维是一位打通诗、画两个领域的艺术高手。正因为如此,后世称其诗歌诗中有画,称其画作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艺术和精神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王维的这种艺术才华在《鸟鸣涧》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闲话王维《鸟鸣涧》一诗,《鸟鸣涧》这首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两个世界:心内世界的空灵寂静,外在世界的闲适散淡。桂花飘落的声音,无人能听得,但是心神俱寂,于是万籁有声,声音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用心灵听到的,“相由心生”,这“相”,其实就包括了声音。人心如果是寂静清灵的,那么即使是身处通衢大道,也自然会有一份清新素净;反之,即使身处清幽山谷,恐怕也难掩欲火炎炎。诗人把自己潜心自然、寄情山水的主观情思寄寓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精选景物,个性描写,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得、寂静自娱、清心自洁的高雅情致。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孤独的诗人、凝虑的心机。我们感觉到,深山幽林中有静观默会的王维,有弹琴长啸的王维,有回光返照的王维。《鸟鸣间》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短短二十个字的诗歌营造了一个宁静幽美、光洁素雅的广阔意境,这里有桂花飘香,无声无息;有明月升空,银辉四射;有山鸟惊飞,鸣声不断;还有春山空旷,安祥、宁静。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全在乎于诗人的一份闲心,一双慧眼。和诗人误入官场的名利纷争、尔虞我诈相比,走进空山明月的王维,早已弃绝凡尘,摒除俗念,无官一身轻,无“事”一心闲。有了这份遥逍自在,有了这份不为物累、不为俗缠的清闲轻松,一花一山、一月一鸟才如此情趣盎然,生意无限,可以说,《鸟鸣涧》启示我们,王维心中有一座空山,一轮明月。这又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我们当代人所朝思暮想,去追寻的精神家园呢?只要我们内心是澄澈的,外物不管如何变化,其实,都不会改变自己那一份可贵的空灵。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还有一种看法是此处的桂花不是描写花,”桂花”与“桂华”通,此处是指月亮。根据这一解释,此两句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虽然在季节上照应了桂花一般在秋天开放着一现实规律,但问题是下面出现的两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与这两句诗发生了冲突。一个晚上不可能同时出现月落和月升两个现象,显然这样的解释存在着更大的漏洞。也有的人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看法,诗中的“春山空”只要改为“秋山空”此诗便可讲通了。这样诗是讲通了,但诗味却淡了。文学创作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高级意义上的精神活动,因此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它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将现实世界的不可能用文学的语言转化为可能这在艺术上是司空见惯。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历来不重视写实而重在写意。古典诗歌中的游历山川、探览名胜、凭吊古迹的题材原本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古代的绝大多数诗歌作品却并非如此,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段,而虚化了目见所及的客观现实。古诗大多是一些人生的感叹,心灵的外射和主观意念的迸发。古诗常提倡所谓的“情景交融”,其实主要是借景抒情,着眼点在于抒发、宣泄内心郁积的思想情感。王维作为一位将画家和诗人两顶桂冠集于一身的艺术家在这方面更是有着其他诗人无法可比的超凡才能。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王维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中却都得到了体现。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首诗不是完全的写实。笔者甚至以为王维的这首《鸟鸣涧》是王维在创作了一幅得意的画作之后,意犹未尽,诗兴大发,根据画的意境而创作出来的。王维的那幅画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他的诗歌却为我们保留了这幅画作的美妙意境。千百年来这种空灵美妙的意境已淡化了人们对诗中的季节意识,无论是“春山空”,还是“秋山空”对于这首诗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趣正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有意味”。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正是这样一首能带给我们美好心灵体验的绝妙好诗。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