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名篇,除了它对美景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出彩描绘外,另一个感人之处王勃把自己摆进文章中,就是作者很自然地把自己摆进了文章中去。
  
  少年才俊王勃,在这篇本为官员所写的应景文章里,抒发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或曰“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气节。这种明显“跑题”的作法,实在是其自由心态的另一种体现。你看,在写尽了眼前美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了文人情愫的释放:“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只用几笔便将感情由酒酣耳热的投入逆转到孤独难奈的悲凉之中。
  
  可以想象,描述对象的转变抑或真会让读者莫名其妙,于是作者进一步阐发:“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写得多好呵。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在众声喧哗中孤独徘徊的诗人形象。更有甚者,除了传达一般的文人感怀之外,王勃居然直接写了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一个空怀大志报国无门者的形象跃然可见。
  
  一句话,《滕王阁序》之所以能直达人心,除了文采,还有就是作者那种不可替代的个性吧。
  
  几年前,易中天到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他的面孔渐渐被人熟悉。近日,他作为主持人再次走进电视,主持的是一档名为《一起聊聊》的民生类文化访谈节目。其中有一期叫《趁青春,折腾吧》,访谈对象是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这可是一个敏感话题,年轻人面对的,有选择,有坚持,有放弃;有理想愿景和现实境遇的矛盾,有自身、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主持此类节目难度可以想象,若高谈阔论,则如隔靴搔痒,若针对性太强,又会失去普遍意义。易中天在交谈中讲:“我必须提醒所有年轻人,你可以背水一战,你可以置于死地,但是我作为一路坎坷走过来的一个人,我有责任讲出这样一句话来:并非背水一战就是胜利,也有淹死的;置于死地未必后生,这个话不说到,就叫做不负责任。”
  
  易中天接着讲了自己的经历,1965年,他18岁,当时读了一本苏联作家薇拉凯特琳斯卡娅的小说《勇敢》,小说写的是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青年去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的故事。易中天热血沸腾,不管不顾地报名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十年以后我后悔了,我真的后悔了,我在那个地方待不下去了。我觉得我想当中国式的薇拉凯特琳斯卡娅,写中国式的《勇敢》,建设中国式的共青城,全是梦想,所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
  
  易中天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就有想当主持人的愿望,他要当一个“接地气,说人话”的主持人,要在主持人这项工作中“刷新自己”。我们平日打开电视,睿智、开阔、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并不罕见,但能把自己摆进去,在公众舞台上乐意敞开心扉的确实不多。我想,易中天可能成为一个说错话的主持人,但必须为他的真诚加分。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