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理解两座不同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了回响这个词。那是在近代史课程上。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统治,但孙中山先生没有在武汉而是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历史从此进入了共和。这就是说武昌起义的枪声多年以后仍在南京回响,这可算是武汉和南京这两座大城市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联系了,一起来听诗人和城市之间历史的回响
  
  还有一个回响是通过一个古人实现的,那是大诗人李白。我那年去武汉,一下火车,就听同行的作家毕飞宇评说,“武汉真是大气。”大气其实只是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当然是说它的高楼林立,马路宽阔,城市地盘宽广。的确,当今武汉的高楼已然是遮天蔽日了。所以当1985年重建黄鹤楼时,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将历史上只有三层的楼改建成了五层。但应当说这一颠覆历史的决策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的城市中有太多的高楼,如果当时还建三层的话,那么现在看起来实在太低矮了,难以同它的千古盛名相符。
  
  是的,黄鹤楼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此楼之所以有名,除了那只子虚乌有的黄鹤外,更重要的是崔颢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题楼诗。崔颢的诗也还罢了,最重要的是,它竟然“吓”得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李白不敢写诗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这么件小事情,使得崔颢这诗从此排到了唐诗第一的位置上,使得黄鹤楼排到了长江流域四大名楼之首。
  
  这就是名人效应了,所谓江山也要文人捧。后一年李白去了金陵,到了著名的南京凤凰台。他仍然没有忘记崔颢那首诗给他带来的刺激,欲一比高低,挥笔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无论从立意、结构乃至表现出来的情绪,完全摹仿崔颢。公道地说,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确超过了崔颢,但因为你是“抄”别人的,所以名气并不大。然而因为“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南京从此有了“白鹭洲公园”。遗憾的是南京人不会做文章,在白鹭洲公园,人们竟然看不到这个典故的丝毫痕迹。我想,至少你可以立一块诗碑,放在园内,写明此园与李太白的种种关系,与黄鹤楼的种种关系……
  
  黄鹤楼的另一个回响是:受它的影响,南京人也在长江边建起了一座楼。2001年,南京凭朱元璋的一纸空文建成了阅江楼。南京人是这样想的,既然黄鹤楼可以在当代重建,阅江楼为什么不可以?都是钢筋混凝土,谁也不用笑话谁。也许几百年之后,后人会评价说,21世纪的南京人有创意,他们将明太祖的一篇赋,变成了一座望江楼,长江流域从此有了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阅江楼,这当然是一段历史佳话。所谓后来者居上,阅江楼的设计很有创意,它有七层,所谓的内三层外四层,同时与周围景物很协调,可以说它是现代理念和古典意味在这里的融合。
  
  但不可否认的是,阅江楼是名气最小的一座,除没有历史积淀外,它还缺了一篇好文章。黄鹤楼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滕王阁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些都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在名楼上产生的回响。而阅江楼明太祖的文章,略输文采又没名句,所以对阅江楼来说,它缺少的恰恰是这样一个历史的回响。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