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历来是结婚的好日子,最传统的中式婚礼有着怎样的仪礼和寓意呢?在不同朝代,婚礼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从提亲、纳吉到迎娶、回郎,本期就讲讲古人结婚的各种讲究。
  
  古代人结婚有哪些讲究?

  黄昏后迎娶新娘
  
  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之后,所以结婚的“婚”也写作“昏”,规定在日头落下才可行礼,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古书中对“婚姻”这样解释:“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女人在黄昏结婚后,就会改变自己的姓氏。
  
  迎娶的确切时间是日落之后的“三商”,一商约十五分钟,所以“三商”后是娶妻的最佳时刻。昔日不论贫富,很少有人在夏天结婚,一般都选择秋后与初冬。因为那时天气渐凉,进入农闲时期,而且收获丰富,人们有了招待客人的食品,同时被邀请人也有了空闲出席。
  
  结婚有“六礼”
  
  周朝《礼记·昏义》规定了结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世的婚礼以此为基础,又融合了催妆、送妆、铺房、杂俗等礼仪。
  
  纳采——男方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向女家纳“采择之礼”。按古代行规,媒人有两样必备工具,一是斧,源自《诗经》中“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强调媒人的重要;二是秤,讲究门当户对。
  
  问名——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当时的民谣总结男女方的生肖禁忌:“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奠雁——贯穿整个结婚礼仪的重要环节,男方除纳征(下聘)外,其他仪式都要让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才可进行。因为雁是候鸟,配偶固定,所以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是下正式婚书。
  
  纳征/纳币——就是送聘礼。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亲迎——新郎御车至女方家,拜岳父母以及亲戚,迎新娘上车,然后由专门的驾车人代替新郎赶车上路,新郎便乘上自己的车,先到自己家门外等候。新娘所乘之马车,由女方自备,事后三月由男方送回,谓之“反马”。
  
  洞房花烛需“却扇”
  
  新娘由新郎接进家门,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行三拜之礼。宴后,新郎入室,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婚礼完成,但入洞房还有需要注意的礼仪。
  
  首先是“却扇”,新娘在礼成之前要一直用扇遮脸,后演变成红盖头,而男方也要做一首“却扇诗”。因为古代都是包办婚姻,新郎、新娘在却扇之前可能都没见过面,所以要是却扇之后,发现是钟无艳再世,新郎也只能接受。
  
  然后是“合髻”,也称“结发”,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在一起,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此外,还要注意,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整晚不能熄灭。
  
  闹洞房为驱邪
  
  闹洞房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讲究“三日无大小”,三天之内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
  
  据说闹洞房源于驱邪避灾。相传紫微星下凡,路遇一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着一伙迎亲队伍,还躲进洞房。紫微仙人看出是魔鬼伺机作恶,当新郎、新娘进洞房时,告知众人里面藏着魔鬼,他说:“魔鬼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五更时分,魔鬼逃走了。
  
  【对话名家】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汉代伏胜在《尚书大传·大战》中说:“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指对一个人或事物的喜爱和憎恨达到了盲目的程度,由此引申出了“爱屋及乌”的成语。
  
  商朝末年,纣王统治荒淫残暴。西部诸侯国首领姬昌(周文王)联合诸国,准备推翻纣王的统治,但是不久却病重而亡。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继位,任命军师姜子牙(姜太公)、弟弟姬旦(周公)和姬奭(召公)辅佐。
  
  由于失去人心,纣王军队纷纷倒戈,武王大军攻陷纣王的都城朝歌,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但武王心中并没有感到安宁,因为天下还不安定,朝歌城中还有许多纣王的旧臣和亲属,不知该如何处治。
  
  姜子牙说:“臣听说,如果爱一个人,连他房顶上的乌鸦都会喜欢;但如果恨一个人,那连他家的低贱仆人也不会放过。所以还是将他们都杀掉,免除后患。”武王摇摇头。
  
  召公说:“将他们中有罪的杀掉,无罪的留下。这样也铲除了敌对势力。”武王还是摇头。
  
  周公说:“应该让他们各自回自己的家,各自耕种自己的土地。不论过去如何,君主都一视同仁。如果百姓有过错,都归咎到我一人身上。”武王听了十分高兴,叹道:“天下定矣!”此后武王施行仁政,开创了西周初年的天平景象。
  
  国学小讲堂
  
  【圣贤人物】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咏鹅》就是他7岁所作。
  
  骆宾王担任侍御史时,正是武则天当政,他多次上书讽刺武后乱政,被下罪入狱。骆宾王在狱中写下了他最出色的诗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晚年骆宾王参加到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队伍里,他所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言辞犀利,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抓住了唐朝旧臣的心情,极具煽动性。武则天马上问是谁的手笔,侍从说是骆宾王,武则天只能痛惜地感慨:“如此贤才沦落在外,是宰相的过失啊!”后来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说他和徐敬业一起被杀,也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趣味国学】“洞房”的演变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汉代才子司马相如曾写《长门赋》,其中“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是指失宠的陈皇后居住的幽深又豪华的居室。初唐的“洞房”也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热恋中男女所处的场所。到了盛唐,因为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的诗句。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
  
  【重读经典】三字经(十三)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国学新动态】索马里发现明代德化瓷
  
  据悉,去年11月27日至今年1月12日,中国5名考古队员前往肯尼亚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水下考古队,区域是距离索马里海域很近的肯尼亚拉姆群岛、马林迪海域。
  
  “出水的遗物中除了当地陶器外,竟然发现了德化瓷器的身影。”据考古队员介绍,以前在非洲北部发现过中国瓷器的成品,但国人在外海海域的沉船内主持发掘出中国瓷器,这还是第一次。这些瓷器有所残缺,但初步判断是明代德化出产的瓷器,产地也是在福建。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