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永嘉年间,为避战乱,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徙渡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罗香林教授著《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
  
  南京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5月9日,晚报特别报道组冒着风雨,像逛古董铺子一样逛南京,寻找客家先民迁徙的足迹,寻找客家先民迁徙途中遗落在南京的珠玑。
  
  南京地方志专家王涌坚指出,南京作为地处中国南北之间的重要历史古都,在客家人流散举迁中曾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导致的“五马渡江”、“衣冠南渡”,其目的地正是当时称之为建康的南京。客家文化在南京绵延一千余年,客家人在南京留下了许多遗存,如乌衣巷、桃叶渡、王谢故居、谢公墩等故址。这些地方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客家人前来凭吊、寻根、拜祖。
  
  5月9日晚,晚报特别报道组来到南京的秦淮河边,触目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不愧为“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十代繁华之地”。
  
  六朝时,秦淮河边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乌衣巷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的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时为衣冠南渡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作为晋室中兴的元勋,王导功大无双,一时风光无限,他的府第在乌衣巷。谢安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隐居东山,直到40多岁才赴任丞相,创造“东山再起”这一成语。谢安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奇迹般的一场战役:淝水之战。以8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的100万大军,从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中,谢安挥洒自如,当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时,他正在与人下棋。看完军书后面无表情,继续落子。别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王谢风流,一时无两,簪缨之家,允文允武,尤其是谢安的子侄孙等独擅文坛,先后有谢道蕴、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庄……群星璀璨,占尽风流。
  
  然时光流转,正如客家先民迁徙中消散的风尘,弹指之间,王谢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唐时南京已难觅王谢二族踪迹。
  
  让《金陵晚报》副总编戴六华感叹不已的是,刘禹锡这位仁兄,从来没到过南京,一生却写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全是凭空臆造自个编,但首首可谓千古绝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之外,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南京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江城涛声依旧,繁华世事不再。王谢之后,靖康之变,又有大批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徙渡江,如同一只只燕子飞到南京,飞到旧时王谢的屋檐下,带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在对故园的追忆中,静赏落寞,笑看繁华。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