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史角度研究李清照:应该试图脱离把李清照简单化、理想化为有文才的夫人与真诚的寡妇的思维惯性。李清照本来的性格与天才比起这些传统的形象与象征更复杂、更特殊、更伟大。
  
  日前,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艾朗诺(RonaldEgan)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李清照形象的重塑”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
  
  艾朗诺的研究范围包括宋词、宋代美学及文人文化。他曾用英语选译钱锺书的《管锥编》,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北宋文学部分。其新著《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已于近日出版,新作《才女的累赘:李清照与她在中国文学的接受史》将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在今年秋季推出。就以接受史角度研究李清照,记者对艾朗诺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比较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版本校雠之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也注重版本的流传,但更多地是从接受史的角度着手,您认为海内外研究为何存在这种差异?
  
  艾朗诺: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三点:语言差异、读者差异和学术传统差异。我们不会做版本学和文字学,因为缺少读者。而从接受史的角度考察文学作品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在西方就比较普遍。因为研究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学者从上一代起就开始注重这种研究方向,这是学术传统带来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李清照研究中特别注重对李清照词作在各个朝代接受史的考察,您是怎么想到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
  
  艾朗诺:每个朝代都会不断重塑历代的大师,这个现象在各国文化传统中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可以确定宋代的陶渊明和真实的陶渊明有区别,清代的朱熹和宋代的朱熹有差异,更不用说孔子在每个朝代都在持续变化。所以我说李清照在元、明、清时期,包括在20世纪和今天也被重塑过,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另一方面,李清照在宋代文学界是唯一的女性大家,她被重塑的过程是比较特别的,与很多著名的诗人相比也许更加极端。我原来并没有想到写李清照词作的接受史,只是想写一本书介绍分析李清照的词作。后来感觉到她的词作和接受史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只有阐明其作品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接受史,我们才能了解李清照的形象是怎样被重塑的,才能重新思考她的文章和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元、明、清至今,历代的文学批评是如何不断重塑李清照形象的?
  
  艾朗诺:历代对李清照形象的重塑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把李清照词作中女性的声音和李清照本人混在一起。第二,元、明、清时期,李清照词作文本显著增多,大量假作品被混入李清照词作中。第三,否定李清照再嫁。尤其是清代学者,他们极力颠覆宋代资料中关于李清照再嫁一事的描述,而且其中很多都是知名学者,如卢见曾、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等。这些新看法在“五四”时期被通通接受。最近二十年,很多学者承认李清照改嫁,当然还有人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清代学界对李清照的重塑到今天影响还是很大,即使在现代,学界还没有完全脱离它或开始重新审视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到的元、明、清学者对李清照形象的重塑是如何影响现代学者的?现代学者又是怎样解读李清照形象的?
  
  艾朗诺:总的来说,现在的学者对于李清照的解读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将词作中传达的感情简单地解读为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是妻子对丈夫的忠诚,他们把篇中主人公等同于李清照本人,比如在看到词作中流露出幽怨惆怅的情绪时,就推断它们是在赵明诚不在家或者是刚去世时写的,然而这种论断没有任何证明和根据,像是写小说。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现在的学者承袭了清代学者的思维惯性,在他们眼中,李清照不仅仅是词人,更多地象征着妇女对丈夫的忠诚。事实上,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也许是很复杂的,既有眷恋,也有失望和气愤。总之,应该试图脱离把李清照简单化、理想化为有文才的夫人与真诚的寡妇的思维惯性。李清照本来的性格与天才比起这些传统的形象与象征更复杂、更特殊、更伟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宋代,词作者以男性为主,李清照女性作者的身份是她的形象在后世被不断重塑的原因之一,您认为应当如何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看待李清照这样一个女性作者的词作?
  
  艾朗诺:词与诗这两种文体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即作者和篇中主人公角色的关系不一样。读诗时我们常常臆断篇中的声音就是作者自己。读词则不一样。词是表演文体,常常有浓厚的虚构性质。在宋代,很多词在完成后都要交给歌手演唱。不但如此,一般来说,词人与歌手的性别往往也不一样,词人大多是男性,歌手大多是女性。因为歌手是女性,女性的角色便很自然地普遍出现在男性的词作中,男性作者甚至用女性的声音描述主人公的感情和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作者与篇中的主人公分开对待,不应混而为一。而如果词作者是女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辨明?我们应该想想,如果不分辨二者,背后的假设是什么?难道我们以为女性作者不会虚构吗?只因为篇中的声音是女性的声音,就必须解读为作者本身吗?
  
  李清照在文人家庭出生长大,很熟悉文坛的各种文体惯例。宋词中最普遍的题材就是恋爱中的各种情感,比如希望、情欲、失落、辜负、怨恨等等。把李清照的词作通通解释为是描述她自己生平的事,恐怕是不正确的。李清照也可以和其他作家一样,想象女人的恋爱经验、虚构人物、假设种种情事。何况,赵明诚虽然是位才子,难道李清照词中那么多的情感,都要他承担?他怎么承担得起?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