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文人喜欢将诗词名篇进行改写,变更其文体。或诗词曲互改,或五言七言、古体近体互换,以见其才情,被称为“隐括”。有时还作以补充发挥,有时不过是文字游戏。
  
  诗改词。唐人杜牧的名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有人改此诗为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仅移动句读,读起来便有词的味道。但人们觉得还是原诗更好。改写后为了适应词的要求而重新断句,把原来的意境韵味破坏了。原诗“纷纷”属上句,形容阴雨绵绵不断。江南梅雨季节,连雨天可长达月余,令人心情压抑、郁闷,才有“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叹。前句是因,后句是果。“纷纷”改属下句,造成诗意不连贯。诗中第三句末的“有”字,词改为属下句,“有牧童”,“有”字成为多余的赘字。明人谢榛曾将杜牧此诗后两句改作“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或“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他自称是“不用问答,情景自见”。其实,原诗中的问答,是生活化情趣化所在,删不得的。改为“日斜”,与“雨纷纷”显然矛盾,阴雨连天是看不见太阳的,原来烦闷的意境、心情体现不出来了。
  
  唐人王之涣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说,某书法家为贵人作书,无意中漏写“间”字。贵人大愠,书法家灵机一动,辩解说是改诗为词,故少写一个“间”字。其词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实际上是改动了句读,居然意脉贯通、声韵和谐、长短错落、节奏鲜明,俨然一首流畅的小令。
  
  七言诗改五言诗。唐人刘禹锡名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榛把后二句改为五言:“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或七言:“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但都改得不好。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指出,刘诗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谢作“尤属恶劣”。“旧时”意味着时代变化;“寻常”意味着地位变化,含蕴颇深,删后索然无味了。原诗已指出“旧时王谢堂前”,无需另加形容词,其当年“豪华”可想而知。“落谁家”也可能有贵、有贱,不如“寻常百姓家”直截了当。
  
  词改词。唐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人黄庭坚十分喜爱这首词,把它纳入其《鹧鸪天》词中,只是在中间和最后分别增补两句而已。增补后全词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张志和之号),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这首词在内容上比原作有所发挥,而手法有些近乎今人所谓的抄袭。据说,苏轼因张氏《渔歌子》曲调失传,不好唱,改为《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改动多一些,但仍不如原作自然。
  
  五言诗改七言诗。流传甚广的无名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句诗表明了封建社会人们最快乐最高兴的四件事。有人将其改为七言:“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明朱国祯《涌橦小品》卷二十二)其用意也许是强调最快乐之事得来最不平常。可是,加字之后,这种快乐变得极其个别,失去了普遍意义。难道久旱非得到十年?遇故知非得万里之外?洞房花烛夜时,每个人都是快乐的,不必限于和尚。和尚不能结婚,还俗之后方可。结婚是他大胆突破世俗束缚的结果,其心情想必比一般人更复杂。监生通常是富人花钱买的虚名,他们并不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求“金榜题名”,只有个别人例外。如《儒林外史》里周进,多年考秀才,屡战屡败,无缘进入贡院考场参加乡试,以致在参观贡院时伤心痛哭得死去活来。好心的朋友出于同情,大家凑钱替周进捐个监生,让他碰碰运气。没想到一举得中,其快乐当然无可比拟。可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代表性。所以,这首七言诗,只能算是打油诗。
  
  散曲改诗。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人将其改为七言绝句:“枯藤老树栖昏鸦,小桥流水绕人家。古道西风伴瘦马,游子断肠在天涯。”有人改为五言绝句:“老树栖昏鸦,流水绕人家。瘦马卧古道,游子在天涯。”有人改为五言律诗:“枯藤缠老树,斜枝栖寒鸦。小桥跨流水,疏林掩人家。瘦马立古道,西风扫黄花。夕阳西垂处,游子在天涯。”有人改为《忆江南》词:“夕阳下,老树栖寒鸦。古道西风卧瘦马,小桥流水绕人家。断肠在天涯。”改作虽符合原意,尚不能令人满意,不如原作之“自然浑成,纯是天籁”,似乎只是临摹而已。
  
  南宋时词风大盛,将前代诗文名作改写为词者颇不乏其人。林正大的《风雅遗音》一书,收词作38首,全部是古文名篇的缩写。大多较原作无所补充发挥,仅仅浓缩字句以为词,或许具有某些音乐意义。辛弃疾曾将《庄子·秋水》隐括为《哨遍·秋水观》,将庄子散见各处的话集成为《卜算子·用庄语》,则是典型的以词为戏之作,殊不足为训。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