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不齐名:施蛰存《唐诗百话》是一本好玩的书。他由七十三岁写到八十岁,一百个话题,把唐代三百年的诗风写完了,涉及到的诗学名词三百五十六个,书后加有索引,也方便查阅。更重要的是,全书风格是随意的,不像读教科书那样费劲。那年冬客居南国,总觉日子太长,就闲闲地翻着看,看了一半,却踏上了归途,后来放下不看了,心里总是有些憾意,直到这几天的夜里,翻着李白和杜甫的时候,才觉得以往读书的轻心,放走了李杜不齐名这个好题目。
  
  施先生说,在开元、天宝年间,人们只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证据是《河岳英灵集》和《中兴间气集》里都只收李诗而不收杜诗,这是两部唐人所编的集子,由此知李杜在当时并不齐名。一直到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极力推崇杜甫,以为非李白所能及,尤其在韩愈作“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张籍》)之后,论诗者才以李杜并称,而后,“李杜优劣论”便历代以来争论不休。(《唐诗百话》之“杜甫《哀江头》”)
  
  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他出名很早,“李白于开元末年到长安,得到贺知章的吹嘘,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赏识,很快就供奉翰林,成为煊赫一时的宫廷诗人,每一篇新诗,都传诵天下。”而“杜甫在长安六七年,默默无闻。”
  
  施先生还说,一般人以为杜甫在当时就以诗著名,其实不是。他出名的时候,人家还不很欣赏他的诗,他是以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为当时房琯以兵败得罪,无人敢替他申辩,杜甫不顾自身危险,依然决然向肃宗上疏。他这一行动,震惊了满朝官员,一时朝野传言,使他出名了。他也被罢官,他的诗《旅夜书怀》中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句子,讲的就是罢官这件事,这件事是他一辈子的思想矛盾和牢骚,他用两个反语,很含蓄地发泄了。(《唐诗百话》之“杜甫《五言律诗二首》”)
  
  这件事,谷林先生在读《唐诗百话》时,着重地谈了杜甫的“名岂文章著”问题,也善意地把施蛰存先生“连坐”了,提起了当年施蛰存和鲁迅之间有关《庄子》和《文选》的文坛典故,说来话要长了,就不说了。对大先生,要论文章,没有说的,但要论及他和他的论敌,以我的才学,还是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
  
  回头说李杜的齐名与不齐名,原来不齐名,后来齐名了,是后来的人出于自己的需要,让事实改变了。虽然杜甫的诗作的很好,也足以和李白齐名,但在时间上,还是改变了事实。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把死人与活人相提并论,把大人与小人相提并论,都是一路子的把戏,用于整人的目的也罢,用于颂人的目的也罢,也都是一路子的货色,只有到了后来,或者后来的将来,我们才慢慢地明白过来了,真是人生如戏呵。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60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