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婉采莲曲》原文
  
  兰膏坠发红玉春,
  
  燕钗拖颈抛盘云。
  
  城西杨柳向桥晚,
  
  门前沟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
  
  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
  
  剪断鲛绡破春碧。
  
  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娆。
  
  秋罗拂水碎光动,
  
  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
  
  绿萍如粟莲茎短。
  
  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
  
  船头折藕丝暗牵,
  
  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易缺,
  
  十五十六清光圆。
  
  《张静婉采莲曲》鉴赏
  
  此诗正文共二十句,可分为五个绝句。第一绝,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头部的特写,介绍了张静婉的丽质。美与才,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共通的。她头上是盘云坠髻的发型,绾以白玉的钗子,红润如玉般的脸庞,而且荡漾着满含春风似的笑意,使人看了也不禁要如坐春风样的周身烊软起来。这首先是对张婉静的肯定。次联写她的家。城西小溪边,门前有一树杨柳。并非深宅大院,而是一个平常的百姓人家。这一绝主要是交待张静婉。
  
  接下来用了两绝来写张静婉如何进入豪门和她在豪门中的生活。第三联写这一天,“麒麟公子朝天客”,自然是很有权势和地位的人,骑着盛装的马,游春时经过她家的门前。他看到了张静婉,并终于把她弄到了手。从后面的“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来看,用的是一种暴力的手段。第四联写如何改扮着张静婉:给她裁一身如春碧色的如鲛绡的轻舞衣,让她学会掌上舞。第三绝进一步的写她的腰肢,写她的体香,写她的舞姿,写她的娇态。
  
  第四绝的第七联非常之妙,这是一个过渡段,恰如电影语言的“淡出”:它承上绝末“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而来,于是“秋罗拂水”,“露重花多”,遂幻化为此联“水满塘”,“莲茎短”了。水中还有成双成对的鸳鸯在嬉戏着。这时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张静婉渔家姑娘的打扮,正在快乐地和他在藕花丛中劳动着:也许是采莲,也许是捕鱼。从舞场一下过渡到了她的过去,似虚实实,倒叙出她悲惨的命运由来,也正是写补出她性格不屈的依据。紧接着“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忽然之间,雨打花残,他们的美满生活破坏了,他俩也生生地被拆散了。正是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融入到她此时的舞中,她不能不泫然欲泣,于是最后一绝遂写出了她的心声:
  
  “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月团圆。”
  
  这里的“藕”即“配偶”,“丝”即“思念”,“莲子”即“怜子”。这前两句是说:虽然可以用强迫的手段把她和配偶拆散了,但心中暗暗想念的却还是他;藕(偶)的根和莲子(对于他的思念)却是连在一起,永远也分不开的。虽然“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月团圆。”这里是说:我的“郎”即是怜子之“子”,比起这麒麟公子来说,却有如天上的明月,虽然把我们拆散了,月“缺”了,不能团圆,但到了十五十六的那一天,我们还是会团圆的!这个结尾一反陈梁常态,偏偏写出了她的不愿意,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的。这分明不是什么艳情,而是表现了对封建的蔑视和对于不平制度的控诉。
  
  《张静婉采莲曲》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523.html